一塵不染

  • 【典故出處】:宋 張耒《臘初小雪後圃梅開》:「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露身。」
  • 成語意思】:原為佛教用語。佛家把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六塵」;說道者不為六塵所玷污;保持心地清靜。形容不受壞思想、壞作風的沾染和腐蝕。也形容環境清靜整潔。
  • 【成語注音】:ㄧ ㄔㄣˊ ㄅㄨˋ ㄖㄢˇ
  • 【通用拼音】:yī chen bu rǎn
  • 【拼音簡寫】:YCBR
  • 【使用頻率】:常用成語
  •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 【成語用法】:一塵不染,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用於人和環境。
  •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 【成語正音】:一,不能讀作「yi」。
  • 【成語辨形】:染;右上是「九」;不是「丸」。
  • 英語翻譯】:There is not a speck of dust.
  • 日語翻譯】:少(すこ)しも惡習(あくしゅう)に染(そ)まらない。ちり一つなく清潔(せいけつ)なこと
  • 俄語翻譯】:идеaльная чистотa <ни пылинки>
  • 【其他翻譯】:<法>integre <immacule>
  • 成語謎語】:真空;玉宇澄清萬里埃
  • 【近義詞】:一乾二淨、冰清玉潔
  • 【反義詞】:貪得無厭、慾壑難填
  • 【成語例句】:特別是夏季,綠樹紅樓,一塵不染。(臧克家老捨永在》)

  • 成語故事】:
  • 唐高宗年間,弘忍大師開壇講學,當時他的手下有五百餘名弟子,最有慧根的當屬大弟子神秀。神秀,俗姓李,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縣)人。少年時為儒生,遊學江南,博覽經史。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神秀在洛陽天宮寺出家。五十歲那年,他翻山越嶺,不遠千里,投於弘忍門下,從事打柴、汲水等勞役以求法。六年來,他夜以繼日在弘忍身邊服侍,深為弘忍器重,遂擢升其為上首弟子。在當時,神秀被大家公認為禪宗的衣缽繼承人。
    弘忍感到自己漸漸老去,便想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這天,他召集眾僧,要求每人作一偈(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以便瞭解各人的道行深淺。神秀悟道頗深,當即在寺院的廊壁上題了一首偈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偈詩中所說的「菩提樹」,即古印度的畢婆羅樹,它是一種普通得猶如楊、柳、桐、槐那樣的樹。當年,年輕的悉達多王子在結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後,就坐在一棵畢婆羅樹下悟道成佛,被後世尊為釋迦牟尼。人們為了感念佛祖證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時給予他遮護的畢婆羅樹稱為菩提樹,也就是覺悟之樹。弘忍大師見到後大為讚賞,讓眾僧都來誦念此偈。

    一天,慧能聽到有人誦讀神秀作的偈語,就感歎道:「聽起來確實很妙啊!可惜,境界不是很高。」到了夜間,慧能央求一名會寫字的僧人在神秀的偈語旁邊另題了一首自己作的偈詩:「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慧能的偈子表達的是一種出世的態度,它的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大師看到這個偈子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當他聽說是慧能後,就命人將他叫來,並當眾批評慧能:「你寫的亂七八糟,簡直是胡言亂語!」說完,又親自擦掉了這首偈詩,然後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轉身就走了。眾僧之中,唯有慧能真正理解了五祖的意思。

    這天夜晚,三更時分,慧能來到弘忍的禪房。在那裡,弘忍向他講解了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金剛經》,並將衣缽傳給了他。

    慧能得法後,悄悄回到南方,隱居了十五年,才前往曹溪寶林寺。隨後,他又在韶州大梵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並傳授無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慧忠、法海等四十餘人。後來,法海彙集慧能的言行為《六祖壇經》,這就是南宗。神秀在弘忍圓寂後,前往荊州當陽山玉泉寺,二十餘年中門人雲集,這就是北宗。經過神會的弘揚,南宗遂成為禪宗正統,從此獨尊天下。而神秀創立的北宗則門庭寂寞,幾代之後就衰亡了。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